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沧州武术与镖业兴盛的江湖传奇

2025-07-19 13:43:00
图片

舞台剧《镖不喊沧》在朗吟楼北南湖上亮相。朱可新 摄

在中国武术史上,沧州是一座无法绕过的丰碑。这片位于南北要冲、大运河畔的土地,不仅孕育了53个武术拳种器械,更以“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书写了独特的武林文化现象。

7月11日晚,在我市“来沧州喊一嗓子”特色城市活动启动活动上,舞台剧《镖不喊沧》精彩上演。“镖不喊沧”这个承载着江湖道义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再次引发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

运河繁华日 镖业兴盛时

保镖业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沧州镖业的兴盛,首先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明初,朱棣定鼎北京后,运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明清时期的沧州商贾云集,漕运如织,是南货北运的必经之地。

大运河繁忙的运输为沧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沧州一带很快成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和集散中心,也成为官府巨富走镖的要道。保镖业和镖师需求的增加,促使沧州镖业迅速发展起来。

“水镖护漕船,路镖守商道。”我市武术文化学者刘永福指出,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对镖业的需求,而沧州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镖师们施展拳脚的舞台。武术名家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记载:“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

刘永福说,沧州人性格中有豪爽仗义、古道热肠的一面。很多武林才俊、失意拳师、落难侠士来到沧州,隐身镖局,既可谋生,又能以武会友,切磋功夫。沧州武林自古以来人才济济,以镖为业的人一直很多,全国各大镖局大多由沧州武者创办,或以“看家镖师”的身份支撑门户。

他列数了清代中晚期沧州镖师在全国各地开办镖局的情况——

东北有佟存、佟忠义父子主持的奉天天兴镖局、邵长治主持的奉天勇胜镖局、石金省主持的奉天长顺镖局、黄焕章主持的哈尔滨会友镖局、祁树兴主持的齐齐哈尔双胜镖局、徐金钊主持的热河源顺镖局、边老春主持的东北德顺镖局……

京津有刘德宽主持的北京永胜镖局、王正谊主持的北京源顺镖局、李德川主持的北京德胜镖局、王会远主持的天津长裕镖局……

南方有张德茂创办的苏州玉永镖局、其徒“铁腿左二把”创办的苏州昌隆镖局……

“还有许多镖师兼任区域总镖头。”刘永福说,他们是出任山西太原府总镖头的沧州人褚金标、出任东三省总镖头的李开山、清道光年间出任京津镖局总镖头的刘虎臣……

习武、护镖的生存方式,又进一步激发了沧州人的尚武之风。南北武林中也逐渐形成了镖行共同恪守的规则——“镖不喊沧”。

李冠铭与“仁义镖”的故事

图片

《镖不喊沧》让观众感受到沧州武术的刚烈血性与凛然正气。魏志广 摄

说起“镖不喊沧”的江湖规矩,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清代六合拳宗师李冠铭。

舞台剧《镖不喊沧》就是围绕他的故事展开的。演出带来的热度,让“沧州李冠铭”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事实上,与“戏说”不同,高手出手,只需一招,不打人更不伤人,给双方留足体面,却能让天下武林心生仰慕,进而形成江湖规矩。

历史上的李冠铭就是这样。

民国二十二年版《沧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冠铭有奇力,性负气。尝有镖客喊镖过其门。冠铭愠曰:‘例,镖客至一地,必先以刺通谒其地之技击者,然后喊镖。不然则为大不敬。’因驰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冠铭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跳嘶不能少动。镖客大骇,逊谢哀之。冠铭始大笑驰去。嗣后,凡镖客过沧境,相戒不喊镖,久沿成例,至今尚然。冠铭之声威远矣。”

李冠铭的传人、沧州六合拳拳师李俊德告诉记者,李冠铭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镖不喊沧”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李冠铭本身也是镖师,在沧州古城南门外开有成兴镖局。

关于“镖不喊沧”,沧州民间还流传着好几个版本。刘永福说,无论哪个版本,“镖不喊沧”最初提出者与主张者均非沧州武者,而是来自全国武林人士的自觉遵守和诚心践行。“镖不喊沧”的实质是保镖业对沧州武术综合实力的认可。“沧州武林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招式,更在于武术文化伦理。行走四方的沧州镖师始终以‘德行天下,方能镖行天下’为职业操守和从业信条,才能真正赢得武林同道的尊敬。”刘永福说。

我市六合拳师李宝生为记者讲了一个有关“仁义镖”的传说:大刀王五(李冠铭侄子李凤岗的徒弟)在京城接了一趟重要的镖。京城十三家镖局问他打算如何保镖,他说:“我只保到沧州,之后请我的师父、师爷押镖南下,定然无妨。”这趟镖保到河南后,半路上出现一位壮士,指名要和李冠铭交手。两个人都使八步刀,打了个平手,李冠铭略胜一筹。那人说:“二哥果然名不虚传,请随我来,师父等着你呢。”走出不远,一位老者正等着他们。当年,这位老者病在沧州,花光银钱后无奈只好卖刀。成兴镖局得知后,送他银两、帮他看病。为了报恩,老人想传授李冠铭武功。他坚持先拜师、再学艺,出于尊重,始终未问老人身世。没想到这位老者竟是南七省的武林盟主!当下,老者送他一面旗,让他插在镖车上,保他一路畅行无阻。京城十三家镖局知道后,只要经过沧州,都要到成兴镖局拜访李冠铭。从此,江湖有“南七北六十三省,无人不知沧州李冠铭”之说。

李宝生说:“过去老武师行走江湖,不单单凭武功,更重侠义二字。‘仁义镖’树立起的威信更具发散效应。”

从江湖规矩到文化符号

图片

市民与游客观看舞台剧《镖不喊沧》。 魏志广 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银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保镖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镖不喊沧”的江湖规矩逐渐衍变为精神内核和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代沧州人。

民国时期,李凤岗儿子李庆临顺应形势,改成兴镖局为成兴斗店,后来创建庆临国术社,悉心传播武术。100多年来,六合拳在沧州代有传承。如今,大六合武馆的拳师们依然授徒传武,馆主李俊德还是多个拳种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六合武馆就位于南湖东畔,与舞台剧《镖不喊沧》搭建的演出场地一水之隔。

“听到沧州城再次响起‘镖不喊沧’的声音,我特别激动。”手摸武馆正中悬挂着的“镖不喊沧”大匾,李俊德心潮起伏。他专门拍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视频发到网上。他说,作为武者,他觉得传武的担子更重了。

我市不少习武者都发了相关的视频。78岁的劈挂拳代表性传承人郭贵增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从小听老人们讲“镖不喊沧”,如今终于搬上舞台了,还能助力沧州文旅的发展。视频中,他以武者抱拳礼的形式,诚邀全国游客“到沧州喊一嗓子”。

刘永福说:“沧州是中华武术文化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尤其是‘镖不喊沧’,耳熟能详,传承久远。‘镖不喊沧’不仅是武林规矩,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其真正的文化内核,是中华武林对沧州武者、对沧州武林的尊崇和礼敬。这是沧州武术的荣光,也是沧州武林的骄傲,没有任何以熟欺生、以强凌弱的意思。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历史本真,还文化本真,还‘镖不喊沧’本真。”

“以前只知道沧州武术有名,今天才真正明白‘镖不喊沧’背后的意义。”来自北京的游客胡美凌表示,以后有机会专门到沧州深入了解武术,如果能学上几招就更好了。

站在大运河畔,成兴镖局旧址就在东边八九百米的地方。那些曾经威震南北的镖旗虽已远去,但镌刻在沧州人血脉中的尚武精神与江湖道义,依然在新时代续写着传奇。一场舞台剧不仅让游客们领略到沧州武术独特的魅力,还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杨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