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我省新时代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行业,努力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在教学和生产一线苦练技能,成为不同层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同时匠心传承,为全省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河南日报特推出“匠心·师道——走进技能大师工作室”系列报道,探访河南技能人才成长历程,探讨“工程师”育人机制如何锻造技能人才黄金梯队,解析培养大国工匠的战略意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他是一名技校生,却凭借精湛的技能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拿到了我国技能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目。
他是一名技能人才,却在理论领域不断钻研,并编写了特高压输电带电作业操作规范。
他是一名一线工人,却匠心助人,累计培养出河南省技术能手4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6人、技师10人。

他就是陶留海,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部带电作业技术专责,负责河南省内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等工作。“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陶留海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感受他的“光和热”,触摸他的“带电人生”。
技工•攀登特高压高峰
“我师傅,那真叫厉害!超高压带电作业,国内比他水平高的还没几个。他还是行业内很多人的师傅,好多外省同行遇到难题,都会请他帮忙。”4月26日,刚从洛阳市出差回来的许泽华,提及师傅陶留海,满脸佩服。
这位技能水平高超的牛人,是陶留海,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而他的起点,则是一名技校生。
1998年,19岁的陶留海从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便从一名普通送电工转岗成了一名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彼时,带电作业作为保障“不停电”的核心技术,却因设备落后、经验匮乏,被业内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第一次爬上30米铁塔,双腿抖得像筛糠,连扳手都握不稳。”陶留海深知,在“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的电网行业,带电作业是必须攻克的技术高峰。于是,他决心要把工作做好,随身携带纸和笔,外出作业时又不懂的地方向师傅们请教,记下来自己琢磨。晚上回到宿舍,他也总是捧着专业书籍通读到深夜。
干中学,学中干。短短3年时间,陶留海就对省内几乎所有输电线路和塔杆地形了然于胸,完成了别人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陶留海是真把书装进了脑子里,你问他任何专业问题,他都能快速找到相关书籍,并且明确告诉你在书的哪一页。”工友感叹。
工作中,他逐渐掌握了500千伏、1000千伏、±800千伏、±1100千伏等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能。“到现在为止,我已完成特高压带电作业560多次,实现了作业零差错、零事故,有力保障了全省特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陶留海的荣誉伴随着技能提升不断到来。
创新•拥有发明专利23项
走进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装备库房,摆满各种施工工具,墙壁上张贴着多个施工现场照片,几乎都有陶留海的身影。
“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能在保证不停电的情况下实施排除故障、消除隐患,是保障特高压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他双手比画作业中的危险,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具有高电压、高电场、高空的特点,是电力系统专业性最强、危险性最大的工种之一。
这要求工作人员胆大心细。“不怕事”的陶留海,偏偏活好心细。他抚摸着一套灰白色工作服介绍道,2018年,为适应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作业需求,他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了±1100千伏屏蔽服,各项指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从屏蔽服的材质到结构形式,从手套袜子布料到专用鞋导电线,全面改良创新,确保了在±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场和强离子流电磁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他说,这套工作服像“金刚罩”一样把检修人员保护起来,是河南技能工人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又一个证明。

最让陶留海自豪的是一些破纪录带电作业经历:参加我国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工程建设、世界首次特高压直升机带电作业、世界首次最高海拔4500米输电带电作业等重大任务;先后开展1000kV、±800kV、世界最高电压±1100kV线路带电作业实用化技术创新应用,完成世界首次±1100kV线路电动升降装置进入等电位作业......
创新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千万次实践积累的质变。如今,他编写论著16部,发表EI论文6篇,其他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3项、实用专利45项,研制的特高压Ω型电位转移棒、绝缘士字梯等工具在全国推广应用。
传承•守护电网生命线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如星河亮起。河南境内划过天际的168条、13500余公里特高压线路,驻守着大国工匠陶留海的匠心,也拴住了一位位年轻从业者的坚守。
作为陶留海的徒弟之一,许泽华聊起师傅有说不完的话。“师傅动手能力强,理论水平高,时刻保持创新的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到工作面上就是拧一颗螺丝,他也要严密论证帮大家制定工作方法,确保安全,就像一位老学究一般严谨。”
人命大于天。一切的严谨,都是为了作业安全。许泽华牢记师傅教导,一边钻研考取技能等级证书,一边提升理论水平,“一个人真正进入带电高空作业,需要注意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够,就会缺乏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

在陶留海劳模创新工作室,书写着他的技能成才、匠心传承经历。多年来,他应邀到新疆、福建、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授技术技能,累计为全国20余省份培养特高压带电作业人员600余人;积极开展导师带徒和技术帮扶,累计为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10000多人次,培养省级技术能手人才4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6人、技师10人,打造出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电路上有多少电,我们身上就带多少电。”他说,工作的危险性让我们一点都马虎不得,我们每一个工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安全作业必须放在第一位,我在传帮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他们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安全作业第一位。
如今,我省特高压线输电走廊上,陶留海和同事们正在修复着一段段线路。他们就是着夜幕下的万家灯火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