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华食堂餐具一套88元“可用可收藏”?回应来了……

2025-08-25 13:49:00

近日,有媒体报道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

有卖家公开以88元的价格

售卖“清华紫荆色饭碗+绿色餐勺”组合

相关消息引发热议

据上游新闻报道,在二手平台,一套带有“轻微使用痕迹”的紫荆色饭碗与绿色餐勺组合被定价88元。卖家在商品详情图介绍:“清华大学的紫荆色饭碗,买都买不到的,能用它吃饭感觉是不是会不一样。”

记者以买家身份尝试沟通,卖家表示“有货直接拍”,并确认可提供两套及以上的购买选项。对方强调餐具并非“来源不明”,支持清华大学西门自取或快递配送。

此外,该二手平台上还有“清华大学餐盘”以35元价格待售的信息。报道称,截至24日发稿,该碗勺套装已获得超千次浏览,24人标记“想要”。

对此,清华大学一食堂值班证实,二手平台所售餐具确为清华大学食堂使用的正规餐具。食堂明文规定餐具不能带出食堂,“将餐具带离后又挂网售卖的行为肯定不允许。”食堂已将该情况反馈至上级领导及保卫处,后续将跟进处理。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无法理解:

也有人表示,不一定是真的:

25日上午,相关商品已经无法搜索到。

除了清华大学的碗,此前还有个别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每500毫升标价20元~99元不等。

据了解,《北京大学校园秩序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在校园活动的人员,应自觉爱护校园环境,不得出现的行为包括:攀折树木、私摘花果、破坏草坪植物植被等;在湖区钓鱼、跳水、游泳,非工作需要的捕捞、划船等;其他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

北京大学保卫部工作人员当时表示,学校不允许取用未名湖水售卖,将联系商家下架商品。如有人看到类似情况,可向学校举报。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表示,此举是在利用普通人对学历的焦虑牟利,商家宣称湖水可“激发智慧”等描述则涉嫌虚假宣传,此举与先前引发热议的挖“银行土”行为有相似之处。

中青评论曾发文表示,韦东奕和未名湖水成为备受追捧的符号,投射的或许是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推崇、以及对名校名人的向往。知识应当因其本身而受到尊重,社会对学者的关注也不该失去基本的边界感。

全文如下:

时值高考季,一流高校与知名学者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间,也出现了某些过度消费相关话题的舆论乱象。不久之前,青年数学研究者韦东奕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后,粉丝量几天便突破2000万。然而,其评论区不仅有“沾沾学霸喜气”这样的捧场言论,也充斥着诸多充满冒犯性、恶意“蹭流量”的行为。比如,有人刻薄地对其外貌装扮和个人生活品头论足,有人打着“韦东奕严选”“韦神”等旗号带货,还有人假借关心韦东奕健康之名兜售保健品。对此,韦东奕于日前表示,其受到了这波舆论的影响,“不会再对外做任何回应”。

另据新京报6月10日报道,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多个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的现象。这些商品每500毫升标价20元到近百元不等,商品页面上宣称“每日凝视未名湖湖水,可提振精神,激发智慧,EQ飙升。”如此违背基本常识的夸张宣传,让人看后哭笑不得。韦东奕和未名湖水成为备受追捧的符号,投射的或许是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推崇、以及对名校名人的向往。但问题在于,如此过度神化、打扰优秀青年学者,如此轻信商家胡编乱造的说法,真能体现对知识的热爱吗?以种种反智的方式关注学术界的人和事,恐怕恰恰走向了尊重知识的反面。

人们对优秀拔尖人才心存好奇,或是存在一定的名校情结,本身无可厚非。客观而言,一些专业的确存在一定的知识壁垒。像韦东奕曾研究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等,对普罗大众恐怕过于深奥。但是,不管怎样,这份好奇和推崇都不该降格为无底线的八卦、捧杀式的“神化”。否则既是对知识和学术的过度消费,也会对当事人构成困扰,甚至带来伤害。

面对类似乱象,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大众应当以何种姿态关注学术、关注人才?对此,有两条基本原则应当得到遵循。一是理性严谨、实事求是,避免过分拔高的倾向,拒绝不负责地炮制虚幻的“完美人设”。此前,知名科学家颜宁就曾公开打假,明确辟谣并呼吁清理网上流传的存在明显夸大的个人简历,展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要知道,哪怕这些内容不是有意抹黑,也可能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一旦被发现与事实存在出入,又会反过来让当事人的公共形象受损。

二是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愿,明确行为边界。韦东奕出圈后,有人认为,他不应完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适当接触社会并非坏事;还有人提出,若是他能通过网络平台科普数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也未尝不是一种社会贡献。与此相反,也有人认为,韦东奕不应该上网发声,赶紧关闭账号,闭门研究才是正事。这些说法或许都有一定道理,但关键在于:这些意见与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韦东奕自己的意愿?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生命阶段各异,优秀科研人才是否选择以科普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考量。对热衷于社会活动又有余力进行科普的人才来说,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但对一些不喜曝光的青年学者而言,或许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专注于自身研究,才是更好的选择。对此,不论是当事人的亲朋好友还是社会大众,都应给当事人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不强人所难,才是真正的尊重。

还要看到,这些名校、学术名人之所以容易被过度消费,也与一些商家希望借此“蹭流量”营销有关。对此,相关平台有必要探索建立谣言过滤、举报机制,严惩打着名校、名人旗号无底线带货的行为,斩断这些利益链条。

总之,知识应当因其本身而受到尊重,社会对学者的关注也不该失去基本的边界感。

综合:上游新闻、新京报、中青评论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