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这阵子,多家医院开发的食品成了热门网红。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一小时卖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食坊,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等深受年轻人追捧。还有医院推出的低糖低脂月饼、中药方奶茶等,也成了畅销货。这波热潮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强烈的渴望。
餐饮商家为追求食品口感,制作时常用高油高糖高盐提味,满足了消费者的舌尖,却忽略了消费者的健康。就拿今年新晋的网红产品“黄油年糕”来说,吃小小一块就能摄入150—180千卡热量,比半碗米饭还要高。如今,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年轻化,饮食不够健康是重要因素之一。老百姓心里清楚,好吃重要,吃好更重要,都盼着既美味又健康的食品。
医院发挥专业优势,跨界做餐饮,把中医药理念融入食品,正好契合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意识。药膳面包用当归、茯苓等药材,低糖月饼减少蔗糖使用,这些食品既保留了食物美味,又加入了健康元素。消费者愿意买单,反映出大家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转变。
作为饮食的创新路径,“中药+食品”大有可为。今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中药+’促进产业延链发展,丰富保健食品、食药物质等产品高质量供给”,这为中医药与食品产业结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江苏,我们既有孟河医派这样的非遗,又坐拥茅山、云台山脉等中药材产地,还兼具发达的食品加工业和科研实力,完全有条件将历史传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现代食品产业惠及更多人。
当然,在推动“中药+食品”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防止跟风炒作。不论是医院还是商家,都不能为蹭热度,随便在食品里加中药材,更不能夸大宣传,说某种食品能治百病。“中药+食品”需要专业团队来研发把关,根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材和食材,确保安全、科学。相关部门也应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产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只有餐饮链条上的各个主体都坚守科学底线,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让健康饮食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袁媛)
[责任编辑:刘晓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