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郓城这片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土地上,不仅是山东枣梆的摇篮,更是柳子戏——这一全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发源地。同时,这里还是鲁西南地区广受喜爱的山东梆子与两夹弦的故乡,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据不完全统计,郓城县拥有各类戏曲剧团及民间班社多达200余个,戏曲从业者超3000人,每年各类戏曲演出场次超过5000场,受众覆盖全县各个角落。

郓城农商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发展大局,以信贷扶持为笔,在助力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舞台上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好汉城里唱大戏
郓城水浒好汉城,作为郓城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这里不仅是水浒文化的展示窗口,也逐渐成为地方戏曲集中展演的大舞台。然而,要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曲演出呈现在游客面前,背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剧目的编排创作、演员的薪酬待遇,到舞台的搭建布置、服装道具的购置更新,每一项都需要坚实的资金保障。

该行主动与好汉城景区管理方及参演剧团对接,深入了解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困难,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相关剧团量身定制信贷方案。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好汉城演出剧团提供信贷支持800余万元。在这些资金的助力下,剧团能够邀请知名编剧创作新剧目,邀请专业演员加盟提升演出水平,精心打造出一场场融合水浒文化与地方戏曲特色的视听盛宴,让游客在感受水浒豪情的同时,领略到郓城戏曲的独特魅力。
精准对接促提升
在郓城广袤的乡村大地,活跃着众多民间小戏班,这些小戏班规模虽小,却是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用质朴的表演为乡亲们带来欢乐。然而,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小戏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演出设备陈旧、道具短缺、演员培训不足等,严重制约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该行组织专门的金融服务团队结合“整村授信”“大调研、大营销、大对接”等普惠金融活动,深入乡村对全县150余个民间小戏班进行全面摸底,根据规模、演员的配置、剧目的开发等,建立详细的金融需求档案。针对小戏班的特点和需求,推出“戏曲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确保贷款资金能够快速到位。截至目前,小戏班专项贷款400余万元。有了资金支持,小戏班更新演出设备,购置新颖的道具,还邀请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培训,演出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乡村舞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以双桥古筝非遗工坊建设为突破点,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发放专项贷款300万元,形成“金融+非遗”非遗传承保护模式,着力推动非遗工坊建设。
开发剧目树形象
为了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该行积极与当地文化部门、剧团合作,共同探索开发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新剧目,鼓励剧团深入挖掘郓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的新剧目;协助剧团引进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剧目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地剧团成功创作推出多部优秀新剧目。如以郓城红色文化为背景的现代京剧《郓城烽火》,生动展现郓城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豫剧《美丽乡村新画卷》,描绘了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幸福生活;以郓城黄河滩区人民的生活变迁为背景,大型现代戏《黄河滩·老槐树》汇演成功,进一步提升郓城戏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新剧目不仅在本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还在周边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扩大郓城戏曲的影响力,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崭新行头受欢迎
为了让地方戏曲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该行鼓励支持剧团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从舞台表演形式到音乐唱腔设计,从服装道具制作到灯光音效运用,都进行大胆尝试和改进。一些剧团引入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和设备,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对传统唱腔进行创新编排,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使戏曲音乐更加动听悦耳;重新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道具,让演员形象更加鲜活生动。经过“改头换面”后的地方戏曲,既保留传统戏曲的韵味和特色,又增添时尚元素和现代气息,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如今,在郓城的各个演出场所,常常能看到年轻人与老年人一同欣赏戏曲的热闹场景,地方戏曲的观众群体不断壮大。

该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信贷扶持地方戏,让郓城的戏曲舞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让戏曲下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在郓城这片“戏曲之乡”奏响了一曲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华美乐章。
(大众新闻记者 蒋鑫 通讯员 谷学义 冯为国 照片 孟凡义 李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