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扎心:不是央国企日子不好过,是员工的日子不好过!

2025-05-11 18:44:00

扎心:不是央国企日子不好过,是央国企员工的日子不好过!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当“国家队”光环遮不住现实困境近年来,央企和地方国企(以下简称“央国企”)频频登上热搜,但舆论焦点往往集中在“垄断”“躺平”“高福利”等标签上。然而,当我们将镜头对准一线员工时会发现,所谓“铁饭碗”的光鲜背后,是一群在多重压力下挣扎的普通人。他们既要背负“国家队”的责任,又要面对市场化改革的阵痛;既要遵守严格的制度规范,又要对抗技术迭代的冲击。今天,我们有必要直面一个现实:不是央国企的日子不好过,是央国企员工的日子不好过。


一、光环下的“双重夹击”:央国企员工的生存困境


1. 外部压力:既要当“救火队”,又要学“百米冲刺”央国企被赋予“保民生、稳经济、促创新”的使命,但这些责任最终都需员工以血肉之躯承担。以通信行业为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央企承担着“东数西算”“5G新基建”等国家战略任务,员工常需在偏远山区架基站、在节假日抢修网络,甚至牺牲个人时间参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央国企员工则面临“保就业”与“降成本”的矛盾:既要稳定岗位,又要压缩成本,导致员工在绩效压力下被迫“多劳多得”,加班成为常态。


一位老员工直言:“企业用20年培养我们,却在最后五年用政策逼退。”这种“结构性优化”背后,是企业人力资源老化的痼疾:50岁以上员工占比高达14%,体力需求高的装维、营销岗占比超90%,高龄员工与业务属性严重错位。


2. 内部困境:制度牢笼与创新焦虑的撕裂与民企的灵活机制不同,央国企的“大船难调头”特性让员工陷入两难:


“铁饭碗”成了“紧箍咒”:尽管外界认为国企岗位稳定,但员工实际承受着“末位淘汰”“岗位竞聘”的压力。某地方电网国企员工曾吐槽:“我们既要应对上级考核指标,又要处理用户投诉,稍有闪失就可能被末位降薪。”


技术迭代淘汰“人”: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传统岗位的消失。某电信央企客服人员表示:“原本我们处理用户投诉靠经验,现在AI能直接回复80%的问题,我们被要求转岗做数据分析师,但没人教我们学Python。”


晋升“天花板”与“内卷”并存:国企层级分明的晋升体系让年轻人感到绝望。某985高校毕业生在央企工作三年后离职:“我每月加班100小时,但晋升需排队等‘编制指标’,熬十年可能才能当科长。”

运营商基层员工的自嘲是:“入职五年,专业归零。”一位985硕士在获评优秀员工后愤然离职:“宁愿失业也不愿在无意义的会议和PPT中浪费生命。” 在KPI高压下,员工沦为指标机器:每日外呼数百次推销高价FTTR套餐,社区商圈挨家挨户敲门,员工自己垫钱买业务,所谓中层管理就是上传下达,简单粗暴分摊指标,机械填表应付检查,技术岗困于重复性系统操作。


3. 社会认知与个人价值的错位公众对“央企员工”的刻板印象(如“旱涝保收”“吃财政饭”)与员工真实的生存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某建筑央企员工在社交平台吐槽:“我们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常因国际纠纷被拖欠款项,但公司要求员工自己垫付差旅费。谁还觉得这是‘铁饭碗’?”这种矛盾不仅影响员工的职业认同,更让他们在社会比较中陷入挫败感——同龄人中,民企同事可能因创业成功逆袭,而自己却在“为他人做嫁衣”。

身处基层的员工,处境尤为艰难。那些奋战在市场一线的兄弟,每日都被KPI三件套 ——存量、新增、政企项目压得喘不过气。


二、病灶:央国企员工困境的深层矛盾


1. 体制惯性与市场化的“错位”央国企的“国家队”属性要求其承担社会责任,但市场化竞争又迫使它们追求效率。这种矛盾直接传导至员工:既要遵守冗长的审批流程,又要对标民企的灵活效率;既要保障员工福利,又要在利润考核中“节衣缩食”。某能源央企管理层坦言:“我们给员工涨工资需要层层审批,但市场价早已水涨船高,留不住人。”


2. 技术变革与人力成本的“剪刀差”AI、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让传统岗位加速消失,但央国企的培训体系却未能跟上。某铁路系统员工表示:“公司要求我们学习智能调度系统,但没人愿意为培训投入,最后只能靠自学。”与此同时,新岗位(如数据安全官、碳管理师)的高门槛又让大多数老员工失去竞争力。

3. 地域与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央国企的资源往往向一线城市或核心业务倾斜,偏远地区或传统行业的员工陷入“双重贫困”:薪酬低于市场水平,职业发展机会却少于总部员工。某东北煤企员工抱怨:“我们既要承受行业下行压力,又看不到转型希望,连食堂的菜都是隔夜的。”


三、破局:从“制度减负”到“人的解放”


央国企员工的困境,本质上是改革滞后于时代需求的结果。要让“国家队”真正成为“人才队”,需从以下维度发力:


1. 破除“大锅饭”,激活“人的价值”


建立动态薪酬体系:参考华为“TAC”(任务与贡献)考核模式,将薪酬与项目实绩挂钩,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


推行“内部创业”机制:允许员工以项目为单位组队创新,成功案例可分享股权或分红,如中国航天科工的“创客平台”模式。


2. 以技术赋能减负,而非“替代人”


用AI替代重复劳动:将客服、文员等岗位的标准化工作交给AI,让员工转向高价值任务(如用户需求分析、战略规划)。


建立“技能银行”: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为员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学分可兑换晋升资格或奖金。


3. 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地方政府应倾斜资源:对偏远地区央国企给予专项补贴,或通过“人才对口帮扶”引入外部智力支持。


央国企管理机构需完善考核指挥棒:将“员工满意度”“创新成果转化率”纳入央企考核指标,而非单纯看利润与规模。

让“国家队”的荣光照亮个体生命央国企承载着国家的战略使命,但使命的实现终究要靠人。若员工长期在“责任重担”与“个人价值迷失”间挣扎,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终将是空中楼阁。当我们在谈论“中国崛起”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基建一线、在实验室、在客服中心的普通人——他们的日子好了,国家的基石才能真正稳固。

- END -

以 草 根 记 录 通 信 时 代

作者@好5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