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健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发病到确诊淋巴瘤,30多岁的马女士(化名)用了近三年时间,“双腿肿了好多年,跑了北京、上海好多医院,都没找到病因。”
因为发病隐匿、善于伪装,淋巴瘤很容易被误诊,但另一方面,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目前约为5%-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每年诊疗的淋巴瘤患者有三四千例,血液内科主任张瑾接诊过不少像马女士这样的患者,“不少淋巴瘤患者从确诊到治疗都会走很多弯路,对他们来说,非常需要一站式的诊疗和全程的管理。”
散尽家财
三年也没找到病因
第一次在诊室见到马女士的时候,连经验丰富的张瑾内心也咯噔了下:对方两条小腿肿胀得皮肤发亮,不断有液体渗出,眼看着一滴滴落到诊室地板上。
马女士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快三年,她跑遍了北京、上海各大医院,始终没有找到病因。她本来是做生意的,因为这个病,生意也荒废了,几乎散尽了多年的积蓄。
在仔细看了马女士多年的诊断资料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后,张瑾怀疑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淋巴瘤。
“是一种直觉,觉得非常像。”张瑾的初步判断依据的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有据可循,“她血液里检测出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比较高,在一些淋巴瘤患者中,会有类似的提示。”
在多次骨髓穿刺后,马女士最终确诊为一种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继发淀粉样变性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找到病因后,我们给她进行了免疫治疗,双腿肿胀、渗液很快就消失了,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张瑾说。
目前,马女士已结束治疗3年,定期回医院复查。她又重新开始做生意了,生活渐渐回到正轨。

医院供图 患教学习
20岁男孩高烧不退
原来是误诊
由于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所以淋巴瘤也可能累及全身多个器官,除了头发、指甲,身体其他部位都可能发现淋巴瘤。
浙大邵逸夫医院血液内科周峰平副主任医师形容确诊淋巴瘤的过程,“就像在破案。”
周峰平曾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男孩,持续高热40多度。
“发热是淋巴瘤比较常见的症状,他一开始在外院被确诊为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是治疗一段时间后,高热一直下不来。”
周峰平和同事仔细研判后认为,男孩的高烧是因为错误判断了淋巴瘤的类型,“真正的淋巴瘤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以至于出现了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噬血细胞综合征。”
处理好噬血细胞综合征后,男孩的病情有了缓解,再一次病理结果提示,他患上的其实是霍奇金淋巴瘤。

患者家属写下的感谢信 医院供图
“这两种淋巴瘤有一些共性,还挺容易被误诊的。”周峰平记得,针对性治疗后,男孩的高热立刻被控制,随后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又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预后良好。
张瑾形容淋巴瘤非常“狡猾”:它有时候像天女散花一样,散布在骨髓里;有时候“藏”在血管里,看不见、摸不着。“有时B超和磁共振也很难定位病灶,骨穿一次也未必能穿得到,它的确诊靠的就是医生的经验和韧劲,一点点去排查。”
张瑾接诊过很多位累及到血管内的淋巴瘤患者,就是这样抱着不放弃的心态,最终找到“证据”。

医院供图
在张瑾看来,多年前,提起淋巴瘤,很多人都觉得是“绝症”,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当下淋巴瘤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存率在提高,“所以,对淋巴瘤患者要进行全程管理:药物使用、心理疏导、护理随访等都要精细,这些都会延长生存期。”
和所有癌症一样, 早诊早治是提高淋巴瘤治愈率的关键手段。
“淋巴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如果这些部位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两周不退的;以及出现不明原因消瘦、皮肤瘙痒或者晚上睡觉盗汗等,都要及时到医院排查。”张瑾说。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张冰清 乐小舟
编辑:周泽楷 王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