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剪发10元甚至免费 张家港这位女“托尼”暖了一个村

2025-05-07 19:24:00

“戴阿姨,今天想怎么剪?”“海燕,你定就好。”今天(5月7日)一早,从张家港市冶金园(锦丰镇)光明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循声踏入室内,剪刀开合声与推子嗡鸣声此起彼伏,身穿红马甲的李海燕指尖翻飞,正为村里的老人修剪头发。

在光明村,提起李海燕,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这位50岁的“托尼老师”,扎根村里28年,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理发店,不仅十余年保持10元低价,更为村里老人每个月免费理发。“闲着也是闲着,能为老年人做点事,我很开心。”李海燕说。

李海燕在市集上为老人理发。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每个月10日,你总能在光明村的“牵手夕阳红 温暖老人心”公益集市上找到这位爱心理发师。一张椅子,一块厚实的理发布、一套装有推子、剪刀的工具箱,就是她的“移动发廊”。

“海燕,帮我把头发剃得短一些,要清清爽爽!”“海燕,帮我剃个寸头,天热了!”……“发廊”还未支起,不少早已等候的村民就将她团团围住,听着接踵而来的诉求,李海燕笑呵呵地回应。

2017年,在光明村经营理发店的李海燕主动响应村里号召,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做公益活动和开店不太一样,既要保质,也要保量。”刚参与志愿服务时,李海燕看到现场等候的人群,不免有些紧张。

大家会不会不满意我的手艺?这个理发速度会不会让大家久等?李海燕一边参与活动,一边打磨技艺,路过其他理发店时还会驻足“偷师”。如今仅需10分钟,她便可完成一个清爽利落的发型。

李海燕的好手艺,让她收获了一大批“铁粉”。市集上,只要李海燕出现,“粉丝”便会早早排起长队。

7旬村民朱桂英是李海燕的“铁杆粉丝”之一,找其理发已成为习惯。“我以前在海燕那烫发、卷发,现在找她修剪短发。无论啥发型,她都‘手到擒来’,我非常满意。”朱桂英说。

用喷壶将头发打湿,随后用推子修出发型轮廓,再用刮刀配合梳子修剪细碎毛发……李海燕一边娴熟地为朱桂英理发,一边和她聊家常,“朱阿姨,你好久没来了,身体怎么样?”“理好头发,帽子要戴牢,当心吹风着凉……”

集市散场后,她的服务仍在延续。利落地收拾好工具包,李海燕穿行在乡间小道,熟稔地拐进余秀英老人家。

“谢谢你啊,海燕,又来帮我理发,剪完后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余奶奶今年85岁,腿脚不便,出门理发对于她来说,是一件难事。得知此事后,李海燕便时不时主动上门,无偿为其理发。

岁月悠悠,这份超越血缘的温情悄然绽放,李海燕与余奶奶已经亲如一家,谈起海燕,老人总是笑眯眯地夸赞道:“海燕手艺好,人也好,就像亲闺女!”

如今,针对村里像余奶奶这样年长和腿脚不便的人,李海燕将自己的电话发给大家,只要一个电话她随叫随到,从不推脱。

李海燕上门服务为老人理发。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上午十点多,李海燕的“移动发廊”收摊了。收起工具包,在村道上走几百米,就到了她自己的“光明理发店”。

与街镇上那些连锁理发店不同,它并没有亮丽的门头,仅在墙上简单地写着“理发”二字,下面则标记了李海燕的电话号码。店内空间不大,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理发镜等理发工具和设施应有尽有。

1997年,她的理发店开门迎客,从最初的3元变为5元再到10元,此后的10年间就再也没涨过价。李海燕理发使用的物件,全都从开店初陪伴了她多年,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

“燕儿,我头发又长长了!”“海燕,今天帮我刮个面!”……李海燕的店门口,五六个村民早已等候。打开门,一张双人沙发,几把椅子瞬间全坐满了。

“伯伯娘娘,一个个来!”招呼间,李海燕进入工作模式。

“最近身体咋样?”“你家孙儿成绩好得咧。”理发间,李海燕和大家如同亲人般聊起家常。

光明理发店内正在排队等候理发的村民。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有美发连锁店曾高薪邀约,都被李海燕婉拒:“村里老人舍不得花钱,我得守着他们。”

这份坚守赢得乡亲们炽热回馈。2019年店铺面临搬迁时,老人们找到海燕:“你要是走了,我们这些老骨头可怎么办?”

最终村里出面协调解决,将一处闲置空间租给李海燕,村民们自发帮忙搬家。如今店内常现动人场景:理完发的老人悄悄放下地里新摘的青菜,外出务工的儿女返乡要给她捎一包糖。

“剪的是头发,暖的是人心。”挂在墙上的“心灵驿站”牌匾,道出这家小店的更深层意义。前不久,学生小军因成绩不好与父母闹矛盾,李海燕边剪发边开导,最终让孩子重展笑颜;村民老周每次理发后都愿多坐会儿:“听海燕讲讲新鲜事,日子都有盼头了。”

李海燕的善心,源于一次敬老院的志愿服务经历。“2017年,当时我报名参加了去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的服务,帮他们打扫卫生,和他们聊天、免费理发、测血压,让我觉得带给别人温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此,李海燕的衣橱里,多了一件红马甲,坚持公益的路,走了8年。

她的善举如石子入水,激起层层涟漪。每当村里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时,她都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无论是捡拾垃圾,清扫马路,还是清理小广告,她都干得起劲。

2018年,她加入张家港弘宇爱心志愿者团队,定期深入学校、村(社区)、残疾人之家等阵地开展青少年健康心理讲座、家风家训道德讲座等。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让我们的光明村变得更加美好。”李海燕说。

一把剪刀传温情,光明村里有光明。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文明之花正在静静绽放。


(苏报融媒记者 杨溢 陈梦娇 见习记者 张东慧/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