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战舰“回家”路 军民连心桥:人民海军在多个城市港口举行舰艇开放活动

2025-04-30 11:03:00

战舰“回家”路 军民连心桥

——人民海军在多个城市港口举行舰艇开放活动扫描

■张翱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付善柱 记者 钱晓虎

1949年4月23日,伴着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凯歌,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扬帆启航。从舢板小船到艨艟巨舰,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一艘艘以家乡城市、英雄人物、名山大川命名的战舰,劈波斩浪、挺进大洋,向着“世界一流海军”目标加速前进。

在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前后,海军在沿海沿江10余个城市港口举行舰艇开放活动,30余艘现役舰艇向公众开放,其中不少战舰首次靠泊命名省份或城市。

海军唐山舰在青岛某军港举行舰艇开放活动。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马玉彬 摄

在舰艇开放活动现场,上海市学生在心愿墙上签名并合影。张波摄

城以舰荣,舰因城威;城舰同名,命运与共。战舰靠泊,是一次深情的“回家”,也是一次精神的“寻根”;舰艇开放,打开了一扇展示海军建设成就的窗口,也架起了一座军民连心桥。连日来,从长江之畔到南海之滨,许多群众登上战舰,感受新时代人民海军风采,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国防观念,军民同心关注海防、建设国防。

“诞生地”的蓝色交响

暮春时节的泰州城,空气中都洋溢着喜悦。海军军乐队首次回到孕育深蓝梦想的“水兵母亲城”、海军诞生地,奏响跨越时空的蓝色交响。

4月19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时,60名身着“浪花白”礼服的军乐队队员已整齐列队。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雄壮旋律响起,现场瞬间沸腾。在广场的行进表演中,当队员们以三角队列模拟舰艏破浪,又变换出“76”数字造型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挤在人群中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江彦,表达了对海军的深情祝福:“愿海军将士们乘风破浪,愿人民海军越来越强大!”

军乐团特别创作的《巨浪》交响管乐,以“召唤”“思殇”“牧海”“巨浪”4个乐章,将人民海军76年的奋斗历程凝练成90分钟的音乐叙事,诉说人民海军从黄水走向深蓝的艰辛与豪迈。

“泰州是人民海军的诞生地,也是我们乐队的诞生地。”看着人头攒动的演出现场,乐队艺术总监齐鑫深有感触。多年来,这支承载着人民海军精神血脉的军乐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用一场场精彩的海军军乐展演掀起一阵阵蓝色旋风,奏响向海图强的铿锵旋律。

“你好,这里是泰州海事,海巡06506,欢迎回家!”4月21日,随着一声无线电问候,远处的长江江面泛起银白航迹,两艘军舰踏浪而来。这是人民海军现役舰艇首次回到海军诞生地。

江风送来阵阵军乐,与码头上“欢迎回家”的欢呼交织在一起。两天前,海军军乐队在泰州奏响《巨浪》交响乐;此刻,泰州籍海军舰艇官兵与南京舰、六安舰的“归来”,为这首蓝色交响续写了动人乐章。

甲板上,海军舰艇军官耿子峰望着熟悉的城市轮廓,眼眶微微发红。“看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感受到大家对人民海军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我谋战打赢、保卫海疆的信念。”这位从泰州走出去的海军军官,此刻代表着所有把青春献给深蓝的家乡子弟。

舰艇开放期间,当舷梯缓缓放下,观众按批次登上舰艇,目光掠过先进的武器装备、精密的设施设备,惊叹声此起彼伏。泰州籍海军舰艇官兵讲述的亚丁湾护航故事,引得观众连连点赞。“今天参观了军舰,特别震撼。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泰兴市襟江小学一年级学生邵景汶的话,道出在场学生的心声。

“泰州你好,今日归故里,心情无比激动……”连日来,一则关于海军舰艇官兵“回家探亲”的短视频刷屏网络,网友纷纷评论祝福。76年前,泰州人民手摇木帆船,冒着枪林弹雨将解放军指战员送过长江;今天,泰州子弟随现代化战舰光荣归来。从白马庙到亚丁湾,从寸桅片帆到艨艟蔽海,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见证了人民海军的成长,也书写着城舰同心的篇章。

“命名地”的热忱相迎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春风吹来大海的气息。秦皇岛港大码头人潮涌动,军地代表翘首以盼,迎接秦皇岛舰“回家”。这艘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批056A型导弹护卫舰,犁开万里波涛,回到它的“第二故乡”。

码头上,爱乐口琴乐团奏响的旋律与海浪声形成和鸣。官兵手持红黄双色信号旗,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表演海军旗语。当《打靶归来》的熟悉旋律响起,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兵情不自禁高声跟唱,大家纷纷加入合唱,激昂的歌声响彻海天。“得知秦皇岛舰要‘回家’,我们想用琴声为子弟兵接风洗尘,为归港仪式添一份特别的礼物,让相聚的时刻更加难忘。”乐团负责人张学彬说。

在参观队伍中,建设路小学的学生们格外兴奋。六年级学生郭博文踮起脚尖触摸舰炮,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威武的军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讲解员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故事,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深蓝的窗口。

秦皇岛爱国拥军联合会的成员们登上甲板,抚摸着锃亮的装备感慨万千。“咱们秦皇岛人看到秦皇岛舰回家,那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简直要冲破胸膛!”会长陈晓光是一位退役多年的老兵,他说,“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更想尽己所能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战舰是流动的国土,当一座城市与一艘战舰血脉相连,这不仅是一份无上的荣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是跨越千里的牵挂,更是精神血脉的交融。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海军组织海南舰、三亚舰、潍坊舰、五指山舰、秦皇岛舰等多艘舰艇靠泊命名省份或城市,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与城市共同奏响“深蓝乐章”。

五指山舰,是一艘以革命老区五指山命名的战舰。2019年1月11日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以来,圆满完成多项重大演训任务,用忠诚与担当在深海大洋犁出壮美航迹。

这是承载着老区人民深情厚谊的战舰首次“返乡”。“能够回到命名城市,对全舰官兵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们倍感荣耀。”五指山舰一位军官说,“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军民鱼水情。”

多年来,五指山舰与五指山市持续深化军民共建,开展国防教育进老区、红色基因上战舰等特色活动。特别是开展“城舰共建”后,双方通过定期召开军地双拥座谈会、共建红色文化长廊等务实举措,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走深走实。

“面对面”的国防课堂

观众在海军海南舰飞行甲板上参观。赖炳章 摄

在海南省澄迈县马村港散货码头,巍峨的海南舰静静停泊,这是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第一次“回家”。前来参观的群众在舷梯旁排起长龙,不少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现在的海南舰,比我当年服役时的舰艇先进、威武多了!”老兵向高中抚摸着崭新的舰体感慨。不远处,一群小学生正仰头数着舰上的武器装备,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向往。

青岛奥帆中心码头上演动人的一幕。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37名学生登上成都舰,近距离接触这艘以家乡城市命名的军舰,开启一场关于海军、海洋的学习之旅。“山那边的孩子终于来到海这边,有很多话想对解放军叔叔阿姨讲……”甲板上,学生杨家懿兴奋地表示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军舰,对海洋“守护者”有了初步了解。提前做过功课的学生罗培洋一脸骄傲与满足,书本上、电视中的军舰走进了现实,自己还能踏上甲板实地参观,这位“海军爱民学校”的学生此刻圆梦了。

登上战舰观摩装备,与官兵面对面交流,了解海军历史、学习海洋知识……一场场舰艇开放活动,大力营造热爱海军、支持海军、建设海军的浓厚氛围,筑牢新时代海上钢铁长城的思想根基。

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响起,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的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缓缓停靠江苏省太仓港润禾码头。从被命名的那一刻起,郑和舰便与太仓市这个“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结下了深厚情谊。开展双拥共建以来,从文化拥军到科研合作,从国防教育到人才培养,军地双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走过21个春秋。

此次郑和舰“回乡探亲”,与太仓市联合开展舰艇开放、参观见学、院校交流等系列活动,官兵教家乡人民打海军绳结、学战伤救护,将专业的军事技能融入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堂。“郑和舰就是我们太仓的‘海上名片’。”太仓市委领导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支持郑和舰的建设发展,当好“娘家人”。

战舰“回家”,不仅带回了深蓝的壮美,更架起了连心的桥梁。当战舰的汽笛在城市上空回荡,当官兵的脚步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军民心中流淌。这份情感,是对光荣历史的共同铭记,是对强军梦想的接力传承,更是对“城舰同名、血脉相连”的生动诠释。

正如海军有关部门领导所说:“战舰‘回家’不是终点,而是全民国防教育的新起点。当城市地标与舰艇舷号交相辉映时,海洋意识便深植于群众心中。”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