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夏季)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专家团队为市民提供了夏季健康方略,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助力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保障全省人民身体健康。

此次发布会,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时令节气”健康促进项目,组织权威专家团队持续完善二十四节气健康科普体系,突出辽宁地域特色,升级打造“一季一主题”“一节一指南”的健康教育品牌2.0版。通过创新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知识普及提质增效,促进健康服务精准下沉,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广泛传播,让“知节气、懂健康、重预防”的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健康辽宁建设注入新动能,切实守护好全省人民的健康福祉。

目前,辽宁各地正式入夏。此时白昼全年最长,阳气最为旺盛,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显著升高、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阵雨天气。进入七月盛夏后,全省将依次迎来小暑、大暑节气,气温持续攀升,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到来。在此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普遍可达30℃以上,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这样的气候环境,一方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热条件,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中暑、热射病、肠道传染病、蚊虫叮咬等季节性健康问题。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需要加强防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暑节气与“三伏”中的中伏重叠,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建议城乡居民重点关注节气交替时的天气变化,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当天,发布会邀请到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以及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围绕夏至时节百姓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解答。

同步阅读
如何判断?如何急救?如何预防?专家一次说透高温防中暑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在持续炙烤的高温环境中,中暑的风险系数显著攀升。人们如何快速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中暑?身边有人中暑,该如何急救?如何预防中暑?6月30日,在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夏季)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崇巍为市民一次性说透高温防中暑攻略。
高温高湿体温升高可能中暑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若无法有效散热,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中暑。
崇巍介绍,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出现头晕、口渴、乏力等先兆症状,伴随体温升高到38℃以上、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就可能已中暑。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首先要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其次,要让患者仰卧,解开其衣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然后用风扇、空调、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等方式给患者进行快速降温。同时,还要及时补水,可以饮用凉开水、冰水、凉绿豆汤,或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15分钟100毫升。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
出门防晒保证饮水
崇巍介绍,预防中暑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出门要做好防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等透气、吸汗的织物,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儿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天气要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二是保证饮水。别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
预防中暑还要注意这几个误区
“不出汗就不怕热” 其实无汗可能是热射病前兆。
“喝冰水更解暑” 其实这易引发胃肠痉挛。
“白天防暑就行” 其实夜间持续高温更危险。
“空调26℃最安全” 事实上还需配合50%湿度的控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尚志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