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成长需要建议,更期待“有效沟通”
一段时间以来,不同身份与代际间如何有效沟通,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甚至时不时也会有一些“专家建议”被青年朋友们“吐槽”,更有甚者抛出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论断”。玩“梗”背后,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这一届年轻人,真的听不进去建议吗?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比如,越来越多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观点正在青年群体中“畅销”:面对时间焦虑引发的“失控”感,有社会学者建议青年重建生活中的“附近”;面对部分年轻人愈发消极于人际交往,有人类学者鼓励青年“创造新的关系而不要封闭自己”……年轻人的成长绝非不需要建议,“有效沟通”才是其中关键。正视青年的“刚需”,避开“雷点”、解决“痛点”,这才是建设信任、赢得尊重、收获理解的关键所在。
古时,孔子“因材施教”,讲的是先观察学生性格,再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墨子“言必有三表”,发表言论要关乎百姓的实际经验与感受,产生实际效果。2024年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朱锐在毕业典礼上谈及对“内卷”的看法,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被单一化的欲望裹挟。这番话给予“社会新人”以指导,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相比长辈的“耳提面命”,这样的建议或许更让人觉得“春风化雨”“语润心田”。
专家建议不是“不香了”,相反,从职业发展到融入社会,从身心健康到婚恋婚育,年轻人更需要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青年们更渴求建议与被建议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这样的建议可能不是搬道理、套公式,它需要“共情”,讲求“有效”。有效的建议,首先要学会如何有效沟通,点燃智慧前,先要读懂人的内心。如果“成长的烦恼”不被正视,抛开实际感受谈指导,就容易走形为“何不食肉糜”的冰冷说教,最终“好心办了坏事”。当然,公共舆论平台也要为这样的“平等对话”搭建桥梁:雷人离谱的建议,不能传播;带有特定语境的建议,不能断章取义。
多一些“设身处地”,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有效沟通”,一句有温度而又有价值的建议,一定会获得青年群体积极的反馈。
(本报评论员陈钟昊)
摘下“躺平”标签,为青年搭建成长的“梯子”
近年来,随着“00后”进入职场,他们常常因异于前辈的独特言行而“被热搜”。而在有些报道中,年轻人也被贴上“躺平一代”的标签。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把镜头拉得更广些:有的年轻人自嘲“脆皮打工人”,却在夜校点亮新的“技能树”;有的年轻人嘴上说着“佛系”,却不忘热爱而为梦想奋斗……在科研攻关、体育赛事、乡村振兴等舞台上,年轻人从未缺席,一直在为伟大事业注入青春力量。当我们更立体地看待当下的年轻人,那些看似“躺平”的青春叙事背后,鲜有“摆烂人生”。
无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面对加速进步的社会,面对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困难与烦恼,没有人能避免迷茫、焦虑、抱怨,甚至气馁。一时的状态、个别的抱怨,不应被过度解读,让群体被加上刻板化的标签。社会的发展终归要靠代际的接力,每代人的成长都是时代进步的注解。
摘下年轻人的“躺平”标签,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梯子”,我们就能托举起一段段充满希望的人生。为应届生提供免费或优惠公寓、为青年项目设立“青创板”争取更加丰厚的市场支持、以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缓解青年夫妻生育压力、落实落细政策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近些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不少政策赢得真心叫好。
为年轻人搭建的“梯子”,就是要搭在时代与青年人的需求点上,引导青年群体健康成长。当他们理想触底、攀登吃力,搭好职业发展阶梯,及时给予政策与精神补给;当他们屡屡碰壁、试图放弃,搭好创新创业云梯,包容地给予更多试错机会;当他们前行缓慢,或者选择了更为坎坷漫长的道路,搭建社会保障阶梯,从容地给予时间和耐心……为年轻一代鼓足劲、加好油,他们自然能在奋斗中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向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不断出发。
从“非主流”到“二次元”,从“杀马特”到“国风少年”,总有一些标签被贴在年轻人身上。但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脚踏实地,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佳绩。请相信,面对时代的考卷,青春,永远会给我们最动人的答案。
(本报评论员乌梦达 田晨旭)
跳出“单选题”观念,青春应有多样的精彩
仿佛在很多人眼里,“上重点小学-进名牌中学-考‘双一流’大学-找个体面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早就是自己的标准成长模板,甚至成为评价其他青年人是否“成功”的标尺。“三年级最关键”“六年级最重要”“初二是转折”……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少孩子就已进入了一场“每一步都要走精准”的既定模式;步入社会,青年群体依然在就业、买房、婚恋、育儿等“人生大事”上“一步不能少,一步不可慢”。有网友对此就打趣道,不是这届年轻人压力大,只是这几座“标准版大山”总还是跨越不过去!
成长真的是一道“单选题”吗?“标准轨道”又从何而来?细细推敲,其中既有成功先例的示范,也包含了很多对后来人的期许。但也需正视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取得全方位的发展,青年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变得无比广阔。当代青年面临的情况与前辈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需要多些细心浇灌的“园丁思维”,扭转“单选题”观念,给年轻一代更多包容和理解,让花开花,让树成树。
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观念正在进行积极的改变。一些“非典型成功案例”不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热议的话题——“啃老”的饺子导演坐着“冷板凳”,用5年磨出改写世界电影票房史的“哪吒传奇”;英语成绩差、并非标准“学霸”的王兴兴,刻苦钻研多年,成就“杭州小龙”一飞冲天……有人年少出名,也会有人大器晚成;有人虽身患疾病,却能凝聚笔下千钧之力;有人虽资质平平,却也在平凡岗位闪闪发光……成长的路不止一条,青春应有多样的精彩。
树立对成功的多样化认定,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创意与努力,这是对青年人的鼓励和肯定。营造公平公正、友好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给予每一个年轻个体时间与耐心,切实帮助年轻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会看到更多“小龙”腾云而起。
成长的路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精彩。我们期待,新时代的青年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在青春的赛道上书写各自闪耀的篇章。
(本报评论员赵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