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琨 张文瑞
学者利用科技手段对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贝壳画图像进行复原的新闻,引发关注。尽管原图破坏严重,但复原后的图像人物栩栩如生、构图成熟精巧。通过探讨人物头饰、衣着与中山国其他出土文物之间的联系,2000多年前的中山国的面貌更加生动了。
这是从尘封的考古资料中抢救出来的科研成果。
河北考古遗址众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很多珍贵的考古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和公布,犹如被锁在暗箱里的宝藏。
一方面是考古研究机构大量资料积压,另一方面,高校考古专业师生的论文写作常因缺乏材料而捉襟见肘。两者何不携起手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资料整理变革。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6名硕士生来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石家庄西郊的鹿泉整理基地。
为配合朔黄铁路的建设,1997年至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青廉战国两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15座,获得陶、石、玉、玛瑙、水晶、铜、铁等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同一时期,考古队也对灵寿县岗北东周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65座。然而,上世纪末正是考古人最忙的时候。他们转战在铁路、输气管线、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等抢救性发掘的现场,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很多田野资料的整理一拖再拖,资料越积越多。此次整理,首先启动的就是河北最具特色的中山国墓葬考古报告的整理工作。
整理过程是艰辛的。2018年至今,有超过300名来自10余所高校的学生参与了鹿泉基地文物资料整理,少则两三周,多则十几周,时间最长的在鹿泉度过了一年多。同学们一边整理,一边利用资料进行论文写作,把基地当作第二课堂,取得了丰硕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出版。2024年,《河北灵寿岗北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出版。《河北青廉墓地考古发掘报告》《观台西磁州窑址1960年发掘报告》等重量级的考古报告也在陆续出版中。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产生了多赢的效果。积压的考古材料被整理出来,有助于推动相关文化研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初步构建起文物资源数据库,2018年以来,鹿泉整理基地录入数据库的出土文物超过1.8万件,涉及10余个遗址。文物被转化为数字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
资料整理的全过程,也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从器物修复开始,经历绘图、照相、做卡片、区分型式、分期排队直至编写报告,学生们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考古报告发表后,器物被移交当地文物部门或博物馆,极大充实了中小型博物馆的展览。目前,已有超过1万件文物被移交给各地的博物馆、文物保管所等机构。
“校地协同”模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既夯实了学术根基,更搭建起考古成果与社会公众间的桥梁。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