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关键节点,有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的格局。日前,“好望角科学沙龙”精准医疗专场在上海举行,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和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别看不起尿液,它能产“干细胞药物”
在本次沙龙上,刚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裴端卿在题为《iPSC重编程:从废弃体液到干细胞药物》的报告中提到,可以利用细胞命运调控技术,将尿液等人体废液诱导转化成多能干细胞。

西湖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进行主题分享
“实验室的一系列技术表明,尿液里面的上皮细胞里面可以重新找回受精后四到五天的多能性状态的细胞。”他解释,这些细胞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科研人员能把它变成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而神经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老年痴呆,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很多实验室在为此而努力。
“我们估算人体约有200万亿个细胞,只要能把这200万亿个细胞‘照顾好’,就可以大大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裴端卿表示,干细胞药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建立标准化的临床级干细胞资源库,需同步推进技术创新与伦理法规建设。
细胞命运的可控性调控是再生医学的基石,但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中确保细胞产品的高效、稳定和安全,仍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裴端卿透露,从单一类型细胞到复杂实质脏器的重编程,细胞工程领域正迎来革命性突破。
AI赋能新疗法,精准医疗迎来“拐点”
在生命科学迎来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精准医疗作为连接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中国创新药领域的领军人物、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俞德超表示,细胞与基因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疗法的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给治愈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裴端卿认为,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AI工具了,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突破,人类正在打开细胞“返老还童”的新篇章。
“生物药和先进疗法掀起了两次药物开发的技术创新浪潮。今天的中国创新药正在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俞德超提到,国内首款干细胞药物已于今年1月获批上市,多项干细胞治疗技术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时,创新药领域的双抗、ADC等技术也在加速成熟,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不断加快。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在沙龙上做报告
他说,我国目前在双靶点激动剂、双抗及双载荷ADC等前沿技术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例如,今年6月,减重药物玛仕度肽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
“在几万个靶点里真正做成药、获批上市的并不多,能成‘大药’的更少。”俞德超认为,做100个靶点能成五六个药就算赢,核心是怎么比别人“更早找到这五六个药”。
精准医疗的未来在于技术融合与创新突破的有机结合。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新兴生物技术正以底层科技突破为引擎,逐渐改变人类的生命健康观念,在重构疾病认知边界的同时,催生万亿级生命经济生态。“在老龄化、慢病化成为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矛盾的当下,还需要依托政策的支持、资本的耐心和公众的理解,共同推动精准医疗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