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又到一年仲夏时,小戏小剧如约而至,好戏连台看不停,好评如潮声不息。

今年的“沂蒙精神代代传”临沂市2025年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海选大赛,历时2个多月,比赛140余场,演出新创排剧目199个,并同步开展线上融媒传播,场场人气爆满、掌声不断。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海选大赛分东南西北四大片区,分别举办了4场小戏小剧汇演比赛。
经过镇街海选、县区初赛,共选出39部剧目进入全市四大片区汇演比赛,参赛剧目围绕沂蒙红嫂、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热点话题,紧扣时代主题,贴近生活,最终15部剧目脱颖而出。其中7部剧目获得三等奖,8部剧目获得进入市级决赛的资格。
7月18日晚,“沂蒙精神代代传”临沂市2025年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海选大赛市级决赛,在临沂大剧院北广场精彩上演。
一场场赛事的精彩上演,不仅为全市广大小戏小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为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群众演、群众看。小戏小剧戏小情深、剧短意长,唱热了生活,唱暖了民心,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我是第一次参加小戏小剧演出,此次参演的节目是小剧《一场风波》,我们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进入决赛了,我们会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观众。”演员李晓宁表示,今后将更加用心打造更多优秀作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
决赛现场,从《相约幸福村》的干群同心,到《一场风波》的忠诚担当;从《水草饭团》的军民情深,到《甜瓜村的故事》的乡村振兴新貌……我们欣喜地看到,沂蒙精神的血脉,正通过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社区巷陌的小戏小剧,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生机。
小戏小剧这种短平快的故事展现方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契合当下生活节奏。“演的都是咱身边的故事,节目很接地气,看得很过瘾!”观众张文祥边看边高兴地说。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从网上得知今晚有小戏小剧决赛就专门过来看看,比赛非常精彩,演员们也都特别用心地表演。”观众刘小雯欣喜地说,希望以后能举办更多小戏小剧比赛,有机会的话也会尝试参加这种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活动。
群众评,群众判。今年大赛海选过程中,我市首次加入群众评委,既保证了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又体现了比赛的专业性、公平性。比如,市级决赛之夜,组建了由专家代表、群众代表、自媒体代表、媒体记者代表、机关干部代表等11人组成的评委团。
“前期我参加了部分县区初赛评选和四大片区比赛评选,我将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客观评选出最受群众欢迎的小戏小剧。”作为此次决赛评委之一,市文化馆馆员、市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宣传组负责人李珊郑重地说。
“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今天来到决赛现场当评委,我感到非常荣幸,也特别珍惜这次机会。”群众代表赵昱茜坦言,现场观看各片区汇演选拔出来的优秀参赛作品,让她深受震撼和启发,这些作品确实出类拔萃、实至名归,也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小戏小剧爱好者投入到创新创作中来,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决赛结束,现场分别为获得本次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海选大赛的优秀组织奖、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获奖者颁奖。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工程,推出优秀剧目440个,举办系列活动超4.6万场次,惠及群众超1000万人次,成功打造了“群众演给群众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全国性品牌。
“相较于去年,今年的小戏小剧群众和演员参与度更高了,这让我们感到特别欣喜。”市文化馆副馆长、市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紧贴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声音,更加精细打磨作品,着力打造现象级小戏小剧文化品牌,通过常态化赛事,让更多的优秀作品深入人心、以文化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艺术从“云端”落到“巷口”,让百姓从“观众”变成“主角”。当小戏小剧真正来源于日常、扎根于生活,被群众认可青睐,必将迸发出持久的创作力量,绽放出更多的精彩作品,为全市群众文化事业和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超 吴彦 刘冰
编辑: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