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儋州市排浦镇春花村委会老师村的稻田里金浪翻滚。“这些同学手把手教我们防虫、测土,连水稻叶上的病斑都仔细记录,真是帮了大忙!”村民叶万棉望着自家稻田,笑得合不拢嘴。近日,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7月17日,海南大学丹心书院联合儋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排浦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田间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科技助农之路
这支由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作物学等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挽起裤脚,脚下沾满泥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农业生产“把脉问诊”“开方抓药”,成为田埂上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
志愿服务队抵达村里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百香果、橡胶、水稻等种植基地。白天,他们认真记录病虫害症状、采集土壤样本;晚上,则整理数据,与学校导师远程“会诊”。在完成白天的工作后,志愿服务队成员又来到田埂上,为村民开展现场讲解。

“大叔,您看这水稻的茎秆被虫蛀了,养分输送受阻,上面的叶片就枯黄了。”在排浦镇春花村委会老师村的田埂上,志愿服务队队员田帅朋手持一株受害水稻,向围观的村民耐心讲解。
针对农户反映的“地瓜叶长斑”“水稻倒伏”等老难题,志愿者们创新推出“问题诊疗卡”:一张A4纸上,左边贴病害叶片照片,右边标注防治方法。“以前专家讲理论我们听不懂,现在大学生直接带我们下地‘找病根’,连施肥量都算得明明白白!”春花村委会老师村村长王学强连连称赞。他说,在志愿服务队到来前,该村的水稻和地瓜种植基地长期面临技术瓶颈与严重虫害问题,致使农作物产量持续低迷。志愿服务队入驻后,通过系统性地传授科学防虫技术和现代化种植方法,有效解决了困扰村民已久的生产难题。

校地协同“双向奔赴”:产教融合激活乡村动能
据介绍,此次选择排浦镇作为试点,源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排浦镇拥有水稻、地瓜、百香果、桉树、橡胶等五大特色种植基地,但长期面临病虫害防治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瓶颈。
为此,志愿服务活动构建“研究生+导师+农户”协同机制,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田间实用方案,为热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同时探索了“校地长期协作”的基层服务模式。

在创新做法方面,通过精准化服务模式,突破传统“理论宣讲”模式,通过“样本检测及数据支撑”实现问题的可视化(如采集土壤样本、病虫害样本与后续检测),让农户更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除此之外,为保证实效,还设置了长效化反馈闭环的流程,以实现“农户问题-实验室分析-导师指导-落地跟踪”全流程记录,为后续返校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开展“回头看”回访奠定基础。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真正体会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意义——从为农户讲解稻田的土壤改良、橡胶林的病虫害防治与割胶方法,收集农户的生产问题,到实地调研采集样本,再到后续返校和导师们一起分析数据、制定方案,每一步都是‘学中干、干中学’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帮农户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难题,更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农业科技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志愿服务队队员王帅说。

海南大学丹心书院辅导员、“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活动(儋州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张子宇介绍,本次活动以收集农户主要种植作物种类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如病虫害、产量问题等为核心。志愿服务队运用专业知识,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线下指导,并记录难以解决的长期性问题,回校后联合多学科导师团队共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活动后,建立农户联系机制,结合学校导师的科学方案,为老百姓提供实质性的科技帮扶和农业指导。
青春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此次活动是海南大学探索“校地长期协作”基层服务模式的缩影。通过技术下沉、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三大路径,为热带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张子宇说,下一步团队将与儋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合作,在持续提供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术服务的同时,着力推动“科技助农”从零散服务向系统化支撑转变,让高校智力资源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技术帮扶带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团队将推动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协助建设村级科普示范基地,确保志愿服务成果能够长期惠及乡村发展。

排浦镇春花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周英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儋州站)志愿服务团队的到来,有效解决了村里水稻、地瓜和橡胶种植中的病虫害难题,保障了主要农作物的稳产增收。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今年已累计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上千人次。随着病虫害问题的解决,预计地瓜等特色产业可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促进村民收入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据悉,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儋州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期2个月,接下来,将陆续走进那大镇、中和镇等地,让科技助农的“星星之火”燃遍儋州乡村。
海南大学丹心书院党委书记王珍表示,书院始终深耕耕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师生走进排浦镇等地开展实地工作,正是对耕读教育理念的鲜活践行:既让师生在田间地头、乡村院落中将学识转化为服务实效,又能在深入调研农村实际的过程中,精准锚定未来学习与科研的方向,由此形成“学用互促、研践相生”的良性循环,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基层高质量发展双向赋能、共促共进。
来源:椰网、海拔新闻